骏伯劳动关系网论坛社会保险社会保险 → 上海社保基金严重缺口调查


  共有27961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上海社保基金严重缺口调查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admin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399 积分:476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3-12-30 16:34:32
上海社保基金严重缺口调查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5-14 17:32:40

上海现在有900多万人就业,参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大概只有400多万人,还有一半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尤其是年轻的外来人口和农民进不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随着人口的进一步老化,养老金的亏损会进一步增加”。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上海正面临老龄化挑战 (资料图片)

  上海先老了

  由于养老金的缴纳与工资总额挂钩,随着上海市户籍劳动人口的减少,能够用于缴纳养老金的工资总额本身也受到影响

  本刊记者/杨正莲(发自上海)

  4月18日中午,陆永璋用一碗排骨面当作自己的午餐,花了6块钱。“不能吃太好,有荤有素的话,我一个人一个月差不多要花800块钱。”这天早些时候,陆永璋已经为早点花了3块钱,“晚上得要自己煮饭吃了”。

  61岁的上海老人陆永璋现在依靠养老金过活。退休9年来,这位沪东汽车运输公司前机修工的退休金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1500元/月。但这仍不及上海市2008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一半。

  作为中国特大城市之一的上海,其职工平均工资远远高于全国水平。2008年,中国人均基本养老金为1080元/月,这个数字不及上海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292元的一半。生活在上海的陆永璋每月除去水电、煤气、牛奶、书报费等开支后,一个月最多能存200块钱。

  上海市2008年的职工平均工资比2007年上涨了13.8%。这也意味着,上海市相关社保待遇也随之上调。按照惯例,2009年度上海市个人缴费基数的上限和下限从2009年4月1日起调整,个人缴费基数根据上海市公布的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和60%确定,即上限为9876元,下限为1975元。

  一路上涨的养老金,仍没能让陆永璋过上更加宽裕的退休生活。然而,像陆永璋这样的老人晚年生活水平如何持续,或者不断提高,已经令上海这个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大关的城市感到头疼了。

  陆永璋的养老问题,源于上海市过早地进入了老龄化社会。30年来,上海市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以及不可避免的养老金缺口,带给上海市持续的财政压力。

  社保基金严重穿底

  2009年,是陆永璋跨入60岁老龄人口大军的第二年。然而从这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来自政府和媒体的声音就不停地告诫他:养老金有缺口,财政有压力——这多少有点和陆永璋预期的祥和晚年不太搭调。

  并不是只有陆永璋一个人关心这个话题。截至2008年底,上海市共有300万60岁及以上的户籍人口,占当地人口的21.6%。这其中,只有206万人领取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占老年人口的68.7%。

  而包括享受小城镇社会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征地养老等各类养老金的人数,总计不过290万人,还有10万人没有任何保险。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缺口,首先源于上海市的养老金窟窿。2006年7月,中央专案组介入上海社保案调查之后的资料显示,卷入社保案的福禧集团负责人张荣坤,总共挪用了34.5亿人民币的上海社保资金。很显然,上海社保案发所引发的社保亏空,是上海社保问题导致公众瞩目的因素之一。

  “社保基金严重穿底。”2009年1月16日上午,俞正声在与上海市政协委员座谈时称,预计今年还需要增加60亿~70亿才能把社保基金的窟窿补上,这需要上海市本级财政保持百分之六七的增长,“今年上海市本级财政能增长百分之六七吗?恐怕做不到。”

  实际上,上海市在2008年曾经花了170多亿元,用于弥补包括养老金在内的社保窟窿,占当年上海市本级财政支出的18%。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其中大概花了70多亿元用于弥补养老金窟窿。10年前,上海市的养老金赤字只有7亿多。

  但造成社保缺口的主因,则是不断加速的老龄化。“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靠并提高财政支出比例为上海社保基金托底的情况将长期存在,甚至会越来越严重,最根本的理由,是上海的老龄化问题。”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前述座谈会上说。

  上海自1979年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30年间人口老龄化程度一直位列中国之最,并于1993年起进入人口自然负增长阶段。从2005年到2008年间,上海市以平均每年新增10万老人的速度发展。截至2008年底,上海市的老龄人口比重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每3个在职的上海户籍人口要养两个退休者,而全国平均是3.2个人养1个人。

  曾组织过《上海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及其对策》课题组的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高级经济师戴律国预计,“从2011年到2030年,60岁及以上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将平均每年增加11.78万人。”

  据预测,到2010年,上海老年人口总数将达312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3%。这一比例直向世界第一长寿大国日本的老龄化水平看齐。2020年,上海老年人口数字将攀升至500万。而上海老龄化发展的趋势,要到2025~2030年间才会达到高峰。

  每年增长约12万老年人,一个城市将变成什么样?


富先老

  上海退休职工陆永璋被卷进老年队伍的时候,他并没能与这个城市一起,在过去的10年里迅速富裕起来,这也是影响他老年生活质量的部分原因之一。


1989年,41岁的陆永璋突患强直性脊柱炎,无法自如行动。他不得不暂时离开沪东汽车运输公司开始休长假。从1968年进入这家国有企业算起,陆永璋在这里已经工作了21年。按照当时的社会保障政策,企业对职工的养老和医疗等全权负责,有工作单位就等同于有保障。

  随着陆永璋病倒,他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故。妻子带着女儿离开,母亲去世。而此时陆永璋的存款还不到2万。

  陆永璋如今仍不堪回忆当年的那种病痛,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年的日子,“没钱看病,也没有人照顾。”

  这期间,上海迅速繁荣。1992年以来,上海市的GDP从756亿,增长到2008年的13698.15亿元,增长了18倍;财政收入也由1992年的200多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7532.9亿元,增长了接近38倍。

  陆永璋的邻居、现年79岁的盛大川那时是国有企业正泰橡胶厂的硫化工,本该在1991年退休,却赶上了经济腾飞的大好时机,因而被单位多留用6年。这期间,他的月收入高达1000余元。到1997年退休的时候,盛的退休工资是500多元。如今,盛的养老金涨到了2000多,是原来的4倍。

  陆永璋缠绵病榻,无法重返工作岗位,也没能亲自投入到蓬勃发展的经济浪潮中。2000年,陆永璋办理了病退,那时他的退休金是780元/月。到了2009年,陆永璋的退休金达到1500元左右,只比1992年的收入是原来的3倍左右。

  GDP、财政收入与养老金的不同增长比例意味着,居民的个人收入增长远未达到经济增长的同步水平。这也是未富先老的一个原因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未富先老直接影响了陆永璋的晚年。而比陆稍好一点的邻居盛大川,其退休金收入虽然比陆永璋高,但也只有2000余元;住在上海市闵行区静安新城的前同事李根宝今年63岁,如今每月的养老金收入也只有2098元。

  依据国际惯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上海在197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进入老龄化阶段则是2000年,那时人均GDP仅1000美元,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在5000~10000美元左右。

  由于上海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够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就更大。按照世界银行的测算,中国养老保险形成债务约3万亿。中央财政用于养老保险的拨款与5年前相比,增加了10倍多。

  “养老金亏损会进一步增加”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中国不得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改革养老保障制度。1993年,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上海市,在九届人大41次常委会上通过了《上海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从1993年1月起,全市城镇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职工以及个体工商户中引入个人缴费机制,建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旨在“建立部分积累的养老模式”。

  上海的探索随后在全国得到推广。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确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在这种制度模式下,企业和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分为两部分,并分别记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统筹基金账户和职工个人账户。

  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其中要求统一各地统账结合的模式。2000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将企业缴费率确定为职工工资总额的20%,职工个人缴费率确定为本人工资的8%,至此我国的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得以建立。

  “如果是完全累积制的话,从1993年起,上海就应该有个人账户。”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高级经济师戴律国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但实质上,还是现收现付。” 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是在现收现付、没有任何资金积累的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要求在职的一代人在继续承担上一代人的养老责任的同时,还要为自己积累养老金。

  比如,陆永璋是在2000年正式办理病退的,从1968年参加工作到上海1993年开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他并没有个人养老金账户;陆永璋的邻居盛大川,1991年就到了退休年龄,在这之前也没有个人养老金账户。像陆永璋这样的“中人”和盛大川这样的“老人”,没有实行个人养老账户之前的工作年限,均视同为缴费年限,而实际并无养老金累积,这样就会出现养老金支付上的缺口,也被称为“隐性债务”或“转制成本”。

  “人口老龄化发展本身,决定了养老基金不够用。”参与了上海市养老保障改革的戴律国据此认为,由于养老金的缴纳与工资总额挂钩,随着上海市户籍劳动人口的减少,能够用于缴纳养老金的工资总额本身也受到影响,“当养老金超过工资总额的30%的时候,养老金发放就会出现赤字。”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初设计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模式的时候,就知道一定会出现缺口,“历史欠账太多”。

  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则认为,上海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率高达30%是造成养老金缺口的重要原因,“企业和个人负担过重,部分参与者承担不了,也不愿意去承担。门槛这么高是制度设计的问题”。

  左学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上海现在有900多万人就业,参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大概只有400多万人,还有一半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尤其是年轻的外来人口和农民进不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这样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群比正常的一般人群年龄结构还要老。今后,随着人口的进一步老化,养老金的亏损会进一步增加”。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