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多年发展,我国基本形成了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构成的养老保障三支柱格局。截至9月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9.3亿人,第一支柱已经形成“城镇职工+城乡居民”两大制度平台。第二支柱方面,截止到今年2季度,已有近8.3万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已覆盖2342万职工,积累基金13686亿元。职业年金正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今年2月,人社部、财政部启动建立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工作,标志着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正式进入制度启动阶段,将逐步推动养老保障三支柱均衡发展。
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总体运营是平稳的,但挑战也在不断增加,风险不容忽视。
挑战:第一支柱面临压力
“从资金规模上看,我国第一支柱的养老保险比例现在占比是80%。”人社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局局长唐霁松说,现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可持续性上,一旦可持续性出现问题,会对整个体系造成一定影响。我们要把它放在重要位置来深入分析、加以应对。
唐霁松指出,我国第一支柱面临的压力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初步分析:
第一,我国抚养比在迅速下降。从数据上来看,2013年全国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抚养比是3.01∶1,到2017年是2.73∶1。
第二,我国地区间存在基金收支不平衡问题。从全国看,当期基金节余地区集中在少数几个省份。在省级层面,比如一些省份虽然还有累计节余,但省内市县不平衡,问题也比较突出。
第三,中央财政补助不断增多,而地方财政补助占比较低。长此下去,中央和地方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基金靠精算自求平衡非常困难。
第四,基金征收主体发生很大的变化,在税务部门征缴初期,对基金征收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有可能用3-5年时间才能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