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位置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hr知识

HR知识
职场文摘

2023劳动法新规定辞退员工补偿标准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员工离职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员工自离,即是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二是被公司辞退,即是用人单位提出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其实,用人单位和员工之间,员工自离和单位辞退员工都是很常见的事情。劳动者辞职是因为本人意愿或因本人原因,解除劳动合同是没有经济补偿金的。那么单位辞退员工需要补偿员工吗?法律上对此有何规定呢?

  2023年《劳动法》对辞退员工补偿标准的最新规定,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劳动法新规定辞退员工补偿标准

  1、用人单位辞退劳动者的,依据劳动者在单位工作年限和工资而定。

  (1)工作满一年的,支付一个月工资;

  (2)超过6个月不满一年的,按一个月支付;

  (3)不足6个月的,按半个月支付。

  2、经济补偿最长不超过12个月。如果违法辞退的,支付双倍经济补偿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的计算】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第八十七条【违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二、辞退员工可能涉及非法解雇的情形有哪些

  非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有哪些:

  (1)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规的解除劳动合同的;

  (2)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3)用人单位提前解除事实劳动关系的;

  (4)用人单位以暴力、胁迫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导致劳动者辞职的;

  (5)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导致劳动者辞职的;

  (6)用人单位拒不支付加班加点工资或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7)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

  (8)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9)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10)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必须裁减人员而解除劳动合同的;

  (11)劳动合同期内用人单位破产或者解散的。

  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和工资确定,工作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6个月以上不满一年,按一个月支付,不满6个月,按半个月支付,工资按解除合同前12个月平均工资计算,最长不超过12个月。

  三、劳动纠纷常见的风险及专家提醒!

  【风险提醒】常见风险有:用人单位违反国家法律的相关工资规定,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拖欠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劳动者申请仲裁或者诉讼的案件屡见不鲜。问题频发,面临的就是取证难、费时间、索要难、执行难,最终承受结果的还是劳动者本人。这时候需要一份有效法律解决方案,帮助你快速的理清纠纷点,找到相关合法证据一击制胜。

  【专家建议】遇到劳动工资相关的问题与单位无法协商,须尽快找专业的劳动纠纷律师协助你:

  1、帮助劳动者准确且全面地提出权益诉求

  劳动者在劳动争议中的诉求经常会有很多。而诸多权益诉求对应的都是法律的相关规定。如果劳动者所提出的诉求事项并不准确,或者发送遗漏,则很有可能无法获得劳动仲裁或者法院的支持。

  2、帮助劳动者形成正确的权益维护方案

  不是说有诉求就可以直接照着诉求启动权益维护了,那样的话很可能导致耗时、耗力,但收效甚微的后果。一种维权方案的有效形成对于劳动者的维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将劳动者从案件办理中解脱出来

  对于一个需要继续工作,养家糊口的劳动者而言,其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应付劳动仲裁或者诉讼事务。找一个专业劳动案件的诉讼律师,省时省力。

 

相关阅读:劳动法规定的工作八小时,包含午休时间吗?

作者:中国劳动关系网 来源:《中国劳动关系网》 时间: 2023-08-11 15:36

中国劳动关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凡本网的所有原创作品,包括标有“中国劳动关系网”版权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中国劳动关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劳动关系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您因版权等问题需与本网联络,请在15日内联系junbo@hr6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