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降本增效,须遵循三个核心原则——真降本、真增效以及提升客户满意度。许多企业在实施降本增效策略时,易陷入“假动作”的误区。何为“假动作”?以下五点概述了此类现象。
1.将成本平均分配至各部门
部分企业设定降本目标后,简单粗暴地将成本按比例分摊至各个部门,如销售、运营、技术、在线服务、人力资源与行政等。此举将降本任务化,各部门在KPI驱动下各自为政,采取诸如裁员、降薪、外包、低价采购等方式,看似降低成本,实则可能因短期行为导致更大损失。
2.降本而非消除浪费
企业应关注的并非单纯降低成本,而是识别并消除浪费。成本,即为达成经营目标或提供产品/服务所必需的财力与物力投入,适度降低成本不应损害客户价值。然而,若为降低成本而牺牲产品质量(如采用低质原料、简化工艺),将直接损害用户体验,动摇企业生存之基。
相比之下,浪费是指在成本支出中未产生客户价值、客户不愿为此付费的部分,如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沟通浪费、无效会议造成的时间浪费、繁琐流程导致的效率浪费等。因此,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识别并根除这些浪费。
3.将人才视为成本而非资本
企业最大的浪费往往是对人才的浪费。人才配置不当,如大材小用、未能充分发挥人才潜能,都会造成隐性成本的剧增,而这常被忽视,因为人们更关注薪资、奖金等显性成本。在降本行动中,技术骨干、高P人才等高成本员工首当其冲,但这可能导致裁撤真正具有价值的员工,使得降本增效变为降本增“笑”。
4.减少福利,忽视管理成本
面对降本压力,许多企业首选削减员工福利,如带薪假、房补、交通补贴、班车服务等。此举不仅易引发员工不满,导致“损失厌恶”效应,还可能无形中增加管理成本。例如,取消交通补贴可能导致销售人员减少客户拜访,报销流程复杂化,反而降低了整体效率。
以阿里巴巴为例,曾有规定加班员工须提交申请并经审批后领取晚餐券,以避免非加班人员蹭餐。这一做法虽节省了显性成本,却增加了隐形管理成本。最终,取消该规定虽使加班餐费增加100万,但节省的人力与时间成本远超此数额。
5.“形式主义”的增效
某些企业将降本增效变为一场“运动战”,面对成本上升、利润下滑时临时抱佛脚,开展运动式的降本增效活动,然而往往收效甚微,甚至流于形式。基层员工对此缺乏深入理解,只是机械应对上级要求,导致“表演式加班”、表面忙碌而实际效能不升反降的现象。
综上所述,降本增效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层出不穷的“假动作”。这些假动作无法触及问题实质,阻碍企业真正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企业欲破局前行,必须摒弃假象,致力于真降本、真增效的实质性改革。
相关阅读:70%以上的全球劳动者可能面临气候变化相关的健康威胁!
作者:中国劳动关系网 |
来源:《中国劳动关系网》 |
时间: 2024-04-26 09: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