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位置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hr知识

HR知识
职场文摘

走出人效管理的十大误区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人效”这一话题,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仍感到困惑。人效是指人力资源效能,即将人才视为核心生产要素,关注其投入产出比。

  在存量竞争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愈发重视人均效益,因为它与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反映了人才这一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比。具体来说,企业投入了多少人力(包括数量、质量、结构、能力和成本),以及这些投入带来的产出效果如何。

  表面上看,人效是一个经营话题,但实际上,多数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效能管理时,依然基于考核逻辑而非经营管理逻辑,特别是在选择人效指标时,往往过于局限,且倾向于选择滞后性指标而非前瞻性指标。

  从经营角度看,真正的效能应从三个维度来考量:效益、效率和能力。效益是指目标是否实现;效率则体现为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能力则是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和概率。例如,若一家公司设定的年度营收目标为100亿元,最终实现该目标并获得10亿元利润,则目标已达成。而在实现相同营收目标的情况下,如果A公司只需1万名员工,而B公司需要1.5万名员工,那么A公司的效率显然更高。此外,企业的能力直接影响其效益和效率。如果企业能力不足,即便短期内人效较高,也可能只是因为运气或行业变化所致,不具备可持续性。

  因此,企业在关注人效提升时,应全面考虑效益、效率和能力,而不仅仅是效率。目前,许多单位仅关注效率层面的指标,如人均营收、人均净利润等,而忽视了效益和能力的提升,这样的管理思路是不全面的。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企业在人效管理中常见的十个误区:

  误区1:人效是人力资源部门定义的

  人效不仅涉及人力资源,更关乎企业的战略和核心竞争力。因此,人效提升不应仅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而是需要所有部门和管理层共同参与。人效管理应成为各级管理者的一号工程。

  误区2:从利己主义的短视眼光看待人效

  许多企业仅从自身角度出发,围绕财务指标进行人效管理,而忽视了客户成功、组织能力提升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例如,一些咖啡店只关注店员的人效指标,未考虑客户体验,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

  误区3:以考核逻辑构建人效管理体系

  人效不仅是考核工具,更是一种目标管理和对标管理。提升人效需关注目标和过程,过程有时比目标更为重要。因此,人效管理应围绕客户、价值和过程展开,而不仅仅是考核结果。

  误区4:人效提升的成本优先理念

  很多企业在提升人效时,首先考虑减员增效,但这未必有效,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人效提升应从人才角度出发,关注如何通过投入产出比来提高人效,而非单纯缩减人员。

  误区5:盲目神话人效,而不深化人效

  尽管人效重要,但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人效提升需通过实际行动实现,而非仅仅依靠专家讲座或书面报告。管理者需深入现场,参与人效提升的实际操作。

  误区6:笼统地谈论人效,缺乏具体场景

  人效提升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定制化解决方案。例如,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人效的关注点有所不同。企业可借鉴他人经验,但不应盲目照搬。

  误区7:站在管理视角谈人效,而未深入经营和运营

  人效管理虽是职能,但其提升需融入企业经营和运营的各个方面。企业应站在经营和运营的角度,而非仅限于管理逻辑。

  误区8:人效管理应向善,而非做恶

  人效管理不应以牺牲员工为代价,而应包含组织的人文关怀。例如,胖东来的管理模式通过给予员工更多休息时间和优化工作流程,既提高了员工满意度,也提升了整体效益。

  误区9:人效提升依赖人力,忽略技术力量

  技术手段如管理技术、运营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均可有效提升人效。企业在提升人效时,需关注技术投入的产出比,避免技术投入成本高于人员减少带来的收益。

  误区10:人效与管理者的领导力结合度不高

  人效提升不仅依赖管理体系,更在于各级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思维和能力。管理者需具备领导力,确保最佳实践能够有效复制和实施。

 

相关阅读:面试时,HR真正想听的是什么?

作者:中国劳动关系网 来源:《中国劳动关系网》 时间: 2024-09-03 14:57

中国劳动关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凡本网的所有原创作品,包括标有“中国劳动关系网”版权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中国劳动关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劳动关系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您因版权等问题需与本网联络,请在15日内联系junbo@hr6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