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位置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人力资源工具>人力资源知识

HR知识
薪酬福利

美国劳务派遣业的发展进程

   美国的劳务派遣业出现得比日本和德国要早,较为著名的劳务派遣公司多成立于1946-1951年,例如,凯利服务公司(KellyServiesInc,1946)和万宝华(Manpower,1948)等、这些劳务派遣公司在20世纪末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1982—1998年,美国的非农劳务派遣行业所拥有的劳动者比重从0.5%增加到了2.3'%。目前,美国有些州已经开始用劳务派遣的方式安置领取失业保险和社会福利金的待业人员。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已经把劳务派遣业视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合作伙伴。在1999年的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中指出,劳务派遣就业对于劳动者和雇主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此外,美国还成立了"派遣协会",为劳务派遣企业提供相关的市场信息服务。
   美国的劳务派遣业虽然早已产生,但是真正得到迅速的发展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90年代后,美国有关劳动就业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和完善,执法力度也不断增强,加上企业中工会组织的"分庭抗礼"作用不断增强,由此驱使用工单位主动选择可以有效减少上述问题的劳务派遣用工模式。此外,美国有关雇佣关系的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也比较繁杂,规范和界定了雇佣关系的性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合法范围,对劳资双方都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方面的界定,在执法方面更是加以严格的贯彻实施。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关系则是由公平雇佣委员会(EEOC)等专门的机构出面进行调解。此外,工会对于保障劳务派遣员工的生活,改善工资、王时、工作条件和福利等,也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作用。另外,美国的法律诉讼费用非棠高昂,一旦企业违法被告上法庭,则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应对,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而且对企业的形象也有很大的损害。这使得用工方一方面不得不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不小心违反法律或发生与工会的对抗带来的损失,转而寻求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劳务资源,从而催生了劳务派遣业的繁荣发展。根据美国全国雇主组织协会(ProfessionalEmploymentOrganizationPEQ)的估计,目前有70000多家小公司几乎全部的雇员均来自租赁,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这样的公司还不到2000家;PEO还估计,目前全美2300家活跃的专业雇主组织,其从业人员估计有300万人,年工资总颜达到了1800万美元。为什么这么多的中小企业将他们的雇佣人员托付给专业的劳务派遣组织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很多小企业主对处理人力资源问题越来越力不从心.例如,在应对越来越健全的劳动法律法规时,大公司可以使用一支由律师和会计师组成的团队去为自己的利益而战斗,而小公司则大多数无法独立承担,从而越来越认定将其薪酬管理等相对来说繁杂的事务工作托付出去就可以摆脱所有这些人力资源的问题。从很多方面看,劳务派遣服务正是在通过提供福利和薪酬等相关的服务来拉平小公司与大公司之间的活动领域,因为这些职能服务通常是小公司自己承担不起的。
   1999年,翰威特(Hewitt)公司调查发现,在美国有93%的大型企业(500人以上)接受了不同程度的劳务派遣服务。全美雇主组织协会统计,美国有400万人提供劳务派遣服务.而且这种用工模式在美国以每年35%的比例在增长。
   在美国,临时性支援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TemporaryandStaffingServices,NATSS)和人员安置协会(AmericanStaffingAssociation,ASA)的相继成立,标志着劳务派遣业已经成为美国劳动力市场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根据NATSS1996年的调查:美国大约有90%的公司正在使用临时性服务员工。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ofLaborStatistics,BLS)2001年2月调查美国的劳务派遣人数已经达到了116.9万人,平均的派遣期限为2周,劳务派遣人数占到就业人口总数的0.87%。关于美国劳务派遣业的发展,日本学者论述道"在一定程度土可以认为,劳务派遣是为劳动者提供寻找工作交涉劳动条件,为劳务使用者提供劳动力和人事劳务管理的一项服务。可以预见,今后企业相关业务的外部委托,短、中、长期的派遣和人事管理服务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美国‘人才租赁革命'从1980年以后迅速发展,像这样承认劳动力转租赁形式的劳务派遣业,是继国际劳工组织第181号公约后的又一个重要发展,为劳动市场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作者:中国劳动关系网 来源:《中国劳动关系网》 时间: 2012-4-15 13:01

中国劳动关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凡本网的所有原创作品,包括标有“中国劳动关系网”版权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中国劳动关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劳动关系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您因版权等问题需与本网联络,请在15日内联系junbo@hr6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