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发展,老年人就医难问题日益凸显。挂号、协助就诊、缴费成为老年人看病时排名前三的服务需求。然而,“谁来陪、怎么陪?费用是否过高?出现纠纷后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近日的一次媒体访谈中,市民政局局长蒋蕊针对这些疑问逐一作出回应,并详细介绍了上海市即将推行的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
谁来陪?陪诊服务队伍已完成招募
蒋蕊表示,上海市已完成陪诊服务人员的动员招募工作,并正在有序开展培训和考核。此次培训面向养老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展开,旨在提升其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后续,相关部门还将结合试点区推进情况,研究社会人员参与陪诊服务的可能性。
“我们与市卫健委组织专家团队对培训大纲进行了充分论证和评审,同时在考核环节设置了合理的不合格率,以确保陪诊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蒋蕊强调。
各试点区将根据培训和考核结果,陆续向社会公布具备常态化专业服务能力的养老服务机构名单。老年人及其家属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机构和陪诊师,享受规范化的助医陪诊服务。
怎么陪?规范从业资格和服务内容
在前期探索中,部分区已在人员培训、规范服务、多方联动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要建立长效机制,仍需市级层面完善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从业资格认定、服务内容标准,并加强监督管理。
通过为期半年的试点,上海市计划培育一批能够规范提供陪诊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以及一支高素质的陪诊师队伍。同时,试点期间还将探索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服务流程、收费机制和监管举措,并总结提炼相关经验,推动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费用多少?服务纳入养老服务补贴
目前,每次陪诊服务的平均消费在200至300元之间。从市场反馈来看,子女代为购买陪诊服务的订单数量远高于老年人自主下单的情况。这表明,家庭对这一服务的需求较高,但也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
对此,蒋蕊介绍:“我们将专业陪诊服务纳入本市养老服务补贴范围,对低保、低收入等困难老年人实行兜底保障。”此外,各试点区和街镇也被鼓励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为80岁以上高龄、独居等特定群体提供低偿或普惠性陪诊服务。同时,社会公益慈善资源也将被引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资助渠道。
如何规避风险?引入责任保险,建立投诉机制
陪诊服务涉及多方权益,因此如何有效规避潜在风险成为公众关注的重点。对此,试点文件明确提出以下要求:
1.签订服务合同:开展陪诊服务的机构需与老年人或其监护人签订正式服务合同;若涉及第三方合作,则应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各方权责。
2.引入责任保险:支持试点区通过引入责任保险、建立应急预案等方式,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同时保障服务主体的利益。
3.建立投诉机制:试点区将通过监测陪诊服务质量,采集和分析服务数据及评价信息,并会同市场监管等部门探索建立投诉举报处置机制,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试点启动:覆盖9个区,稳步推进
今年2月,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根据计划,2025年2月至7月,将在浦东、杨浦、松江、徐汇、长宁、普陀、静安、虹口、黄浦等9个区正式启动陪诊服务试点。这一举措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就医体验,也为全国范围内推广类似服务积累了宝贵经验。
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创新举措,既解决了老年人就医的实际困难,也体现了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关怀与支持。通过专业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服务体系建设,上海市正努力打造一个让老年人安心、放心的就医环境。未来,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这项服务有望惠及更多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医”的美好愿景。
相关阅读:上海推进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
作者:中国劳动关系网 |
来源:《中国劳动关系网》 |
时间: 2025-04-14 16:21 |
|